高考到底改变了什么 | 2023高考
360 0

YHY

2023/6/16 7:19:07   

  这几天,全国1291万考生奔赴考场,迎接一场大考。为了这场考试,一些地方鼓励大家安排错峰上下班,还有地方组织了爱心车队为考生保驾护航……高考,成为街头巷尾、千家万户关注热议的一件大事。
  从1977年恢复高考算起,高考已经走过了46年。时代在变化,人生的选项也在不断增加,但高考承载着的朴素愿望始终没有变。
  大家关注高考,关心赴考的孩子,这背后折射的是整个社会对付出就有回报、奋斗成就人生的认同,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渴望与守护。
  通过高考见证奋斗、创造未来,一直以来都是个体、家庭与时代赋予高考的意义。恢复高考以来,累计有2亿余名考生参与其中,为它紧张、兴奋和燃烧。
  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,这场大考正是许多人实现人生“逆袭”,最终在诸多领域表现突出,实现人生价值的开端。
  前两天,航天员桂海潮乘着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“一飞冲天”。从小生活在西部贫困山区,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的他,就是通过高考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,迈出了实现“飞天梦”的第一步。从莽莽大山飞向浩瀚宇宙,他诠释了何谓“知识就是力量”。
  在丽江华坪女子高中,张桂梅校长用生命办学,创造了山区教育的奇迹。10多年间,2000多名大山女孩通过高考圆了大学梦,很多人后来成为了教师、警察、军人,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。
  更不要说,1977年10月,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,全社会一下子沸腾了。那一年,570万人进入考场,27.3万人被录取。著名导演张艺谋就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。从农民、工人到导演,高考就是他跨越山海的桥梁。他曾说:“回想起来,如果没有高考,很难说会有现在的一切。”
  高考的“难”,不在试题,而在于对人意志的磨炼。当我们怀念高考,怀念的是挥汗如雨、奋笔疾书的日子,怀念的是青春年少、意气风发的时光,怀念的是胸怀梦想、绝不言弃的岁月。不管走多远,高考始终撩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弦。那片年轻的战场,从未远去。
  高考的最大意义,也绝不仅仅在于考了多高的分,上了哪一所学校,更在于每个过来人都能从这段不懈奋斗的经历中,汲取精神力量,收获宝贵成长。从某种意义说,高考已经和国人的拼搏精神融为一体,是青年向上的精神载体。
  当我们把视野打开,不难发现,高考改变了一代代人的人生,更深深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命运。
  高考是发现、培养人才的一种重要形式。迄今,我们还没有找到比高考更合适、更符合中国国情的机制,来作为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通道。恢复高考的第一年,录取率仅为4.7%。到今天,虽然高考人数增加了一倍多,但录取率已是当年的近20倍,更多优秀学生步入高等学府。
  通过高考这一选拔机制,高素质人才源源不断在全国各地流动,为国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,驱动着中国的快速发展。前文提到的桂海潮就是如此,不仅走出了大山,成就了自我,还为祖国出征,飞向了太空,参与到载人航天事业当中。
  高考,是加速社会流动的一场“革命”。回望历史,阶层固化是各朝各代都难以消除的弊端。虽然直到清朝末年才废除的科举制度,曾是寒门之子步入上流社会的一个通道,但是其群体规模很小。
  高考让广大学子得以在同一个平台公平竞争,大家都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深造,见识更广阔的世界,用知识改变命运,即便他们有着不同身份、来自不同区域、拥有不同财富。
  数据表明,在阶层流动的贡献度上,中国教育远优于美国。据中国侨网报道,根深蒂固的歧视、种族主义思想的灌输、难以逾越的网络鸿沟,甚至童工问题,都让美国有色人种学生的教育生涯变得困难重重。
  高考,促进了社会公平与公正。有学者曾指出,“恢复高考不是简单地恢复了一种考试制度,而是社会公平与公正的重建”。对一个走向伟大复兴的国家而言,她“重新回到了制度性培养知识分子和遴选精英的轨道上”。高考成为国人的集体记忆,而“公平”“开放”就是其中的关键词。
  党的十八大以来,一项项政策展现了国家推进教育公平的决心和力度。比如教育精准扶贫,阻断贫困代际传递;比如出重拳打压牟利资本对教育领域的过度渗透;比如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,高校招生持续向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,等等。
  时代不会辜负青年学子,我们已经朝着“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”的方向不懈努力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让每个人都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,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,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。
  高考不只考验学生,也考验着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。
  坦白而言,如今的高考制度也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,比如重点高校中县城、农村考生的数量有减少趋势,打破“寒门难出贵子”的局面仍有一定难度;比如高考压力一级一级传导,造成较为普遍的焦虑和“内卷”;比如高考分省录取的方式导致各地区录取率不同,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受到一些争议……
  此外,近年来,关于“学历贬值”“文科生就业难”的讨论越来越多。有时候,上大学的确不等于就能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。这跟大学扩招、市场接纳能力、多元就业选择、个体预期等因素有关,但绝不意味着高考无用了。高考依然是最公平和有效的选拔方式,依然是年轻人改变命运、实现梦想、创造未来最公平的途径。
 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,高考制度一直在不断“进化”与完善,但再好的制度设计,也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。区域之间、城乡之间的资源禀赋、发展阶段各不相同,想要一下子把这些问题解决掉不现实。但我们可以创造有利条件、渐渐突破壁垒,让社会资源快快地流动起来,让人人都有向上走的通道、往上冲的可能。
  需要思考的是,该如何把“独木桥”变成“平衡木”,在公平与效率之间、标准与多元之间寻求最恰当的平衡。比如,如何通过标准化考试确保流程严谨科学,如何兼顾考生的多元差异等。
  守护教育公平、培养创新人才,始终应该是关注的重点。高考的本质是平等地分配接受高等教育和参与竞争的权利,中国如此,国外一些国家也是如此。不能只依靠学生和家庭的毅力与决心来实现公平竞争,而要以科学的制度设计,让每一个孩子、每一个家庭始终看见阳光、充满希望。
  对青年学子来说,一考定不了终生,人生还有无限可能。高考考得好,不意味着就可以从此歇脚,人生的赛跑才刚刚开始。倘若考得不够完美,也不要就此给自己贴上“我不行”的标签。一个人的梦想有多大,步子就能迈多远,只要朝着锚定的方向不懈奋斗,每个人都会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  最后,在祝福每个青年学子勇敢奔赴星辰大海的同时,笔者想引用2003年高考录取揭榜之际,习近平同志在《之江新语》中写过的一句话来作为收尾:
  一个人能否成才,关键不在于是否上大学,而在于他的实际本领。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学校,留心处处皆学问。只要你肯学习、能吃苦,没有读过大学,照样能成才。
论坛帮助 会员认证 投诉建议 联系我们
浙ICP备19038669号-1 联合校园 @2024 unuid.com